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人民法院报》:(思想者博客)唤醒心中的那抹温情
作者:赵旭东  发布时间:2014-06-12 14:29:59 打印 字号: | |


闲暇时,我喜欢阅读。午后的一杯茶、一本书,能让我略觉疲惫的心安静下来,滤去那些扰乱思绪的浮尘,细品那些真理、真情。


    我觉得法官办案,也需要静下心,不要因为人案矛盾,一味追求“快审快结”。尤其是对待家长里短的婚姻家庭类纠纷,要剥丝抽茧,以法为媒,唤醒当事人心中的情和爱,从而达到真正化解矛盾的目的。


    前段时间,我就处理了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案件。86岁高龄的原告王老太和被告王三是一对母子。“法官啊,我苦啊,第一次上法庭,就是告我的儿子和儿媳妇,借了我的钱不还……”开庭当天,王老太一看见身着法袍的我,在另外两个儿子王大、王二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悲戚地向我哭诉。由于事前并不知道原、被告的关系,当时的我着实有些讶异。


    “这案子一定隐藏着不能言的内情和家人间的重重矛盾,就案审案效果绝对不好。”我迅速调整了办案思路,决定摒弃机械的法条释明,而是将“破除亲情之冰”作为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过了一会儿,被告王三的妻子李某匆匆来到法庭。我将王老太和李某安排在调解室见面,而非在庄严肃穆的法庭。


    刚开始,面对面的调解效果不佳,我随即调整了思路,将王老太和李某分开,先从案件事实、现有证据、家庭关系、兄弟关系、社会影响、家庭和睦、调解效果、判决不利等角度向李某释法明理,并形成由被告两年还清三万元的分期付款的调解方案。接下来,我没有急于做王老太的工作,而是先将原告代理人和两个儿子召集到一起,把上述调解方案告知他们,说服王大和王二配合法院做母亲的工作,和和气气地解决亲生母子间的借款纠纷。最后,经过半小时于情于理、深入细致的调解工作,王老太的脸色逐渐“阴转多云”:“法官,那行,让我那小儿子按时把钱交到村委吧。”这话一出,在场的代理人及两个儿子都松了口气。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Ⅱ》在这句话中落下帷幕。从第一部到第二部,《舌尖》的美食元素在淡化,而美食背后的“情感”元素却在不断加强。无论是金碧辉煌的餐厅内价值不菲的鲍鱼海参,还是工薪之家木桌上普普通通的一碗红烧肉,都饱含着民众对家、国、天下的各种情、各式爱。由此可见,追求美食,除去色、香、味等厨艺上的技巧,更是蕴含其中的家的味道、情的味道。


    法官办案,何尝没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个当事人的心中,都有着情感的“记忆点”,就看法官能不能找到它,唤醒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人诚不欺我。


    在到法庭工作前,我从事了好几年的刑事审判工作。如果说刑事审判的原则是“宽严相济”,那么民商事审判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调判结合”。


    “调判结合”在我看来,就是将法、理、情有机统一,这不仅考验着法官的司法智慧,也考验着法官的道德良知。如何恰当应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让每个案件的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之间达成平衡,让当事人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接受法官的裁判。这是一门我终生都要研习的学问。


    前不久,很多人都为《八旬老太蜗居垃圾池 法官判不孝儿垃圾池过夜》新闻中的法官“点赞”。然而从法理而言,这样的判决可以说“不伦不类”,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对这位法官竖起了大拇指。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这样的判决唤醒了国人心中最朴素的情感——孝悌之道。每一回,当我看到通过我的努力,原本同床异梦的夫妻破镜重圆,原本反目的兄弟朋友握手言和,原本淡漠的父女、母子亲情得到修补,那一刻,我的心都无比柔软。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公正裁判固然重要,寓情于法同样是重要的解纷良方。一下午的调解,我让王老太母子重拾亲情,让他们感受到法律公正的同时,也感受到法律的温情。



    “民主、和谐、公正、法治”,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和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打交道时,公正与和谐其实并不相悖,法与情、情与理,其实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法官的工作,说到底是一个词:沟通。在当事人之间架起心与心的桥梁,以我们的努力,融化当事人之间的“坚冰”,讲公正、促和谐,我们责无旁贷。

 
来源:惠山法院
责任编辑:惠山法院
联系我们
法院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政和大道195号   邮编:2141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