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大师”王林因涉嫌重婚、非法行医、偷税等多项罪名,一跃成为话题人物。“大师”与“江湖骗子”角色的瞬间互换,不禁让人感叹骗术的防不胜防。
作为常见的一种犯罪形式,诈骗犯罪给社会治安和公众财产带来的损害不可估量。出其不意的骗术需引起警惕并加强防范。来自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3年8月,该院共受理诈骗犯罪案件103件,且出现了“涉案领域更多、犯罪手段更新、诈骗对象更奇”等新特点。
看领域:热门行业成高发区
2012年1月,某钢材公司在一物流中介发布货运信息,寻找货车主将一批价值20多万元的圆钢紧急发往上海。刚花17万元买了二手货车、欠下大量外债的庄某看到这条信息后,立即动了“赚一笔”的念头。她从贩卖假证件的人手中买来一套假牌照和名为“张爱华”的假身份证,并以这套假证的信息,与自己雇佣的驾驶员周某一起与物流中心签订协议。1月15日下午,庄某到指定的仓库取到货物后前往上海。然而直到第二天,上海的买主还没收到货。货主多次拨打庄某的电话,刚开始还回复“正在途中”,后来庄某和周某的手机就都停机了,货物不知所踪。
货主报案后,涉嫌诈骗的货车踪影在高速公路的监控录像中被锁定。3月中旬,庄某和周某在江苏泗阳落网。而那批钢材,早被两人以7.5万元的低价卖给了回收站。最终,庄某和周某分别以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和三年,并分别判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和3000元,涉案赃物继续予以追缴并发还给被害人。
■法官说法
“一些新兴行业发展较快,但行业规范性相对欠缺,‘低门槛、高利润’的特点使之成为诈骗犯罪的高发区。”惠山法院刑庭庭长朱杰焰展示了一组数据:2010年至2013年8月该院审理的103件诈骗案中,涉及物流、汽车、房地产等新兴、热门领域的案件有19件,占18.4%。以物流行业为例,物流市场大多通过物流中介发布货运信息,准入门槛低,车辆和人员流动性大,又不需要缴纳保证金,途中没有专人押运,对身份的审核流于形式,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运输费用,这些都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看主体:“业内人”设局增多
某楼盘在开盘前推出优惠活动,客户只要事先支付2万元的“购房意向金”,正式开盘后,即可享受3%的购房优惠。邓某是该楼盘售楼处的业务员,一天傍晚,他接待了来看房的客户孙女士。当天,孙女士就很爽快地支付了2万元“购房意向金”,但并未及时讨要付款收据,而是将收据留在了邓某手中。2个月后,购房意愿消退的孙女士来到售楼处办理退款手续。“孙姐,我们只是代理商,你的2万块要等开发商签字后才能拿,等所有手续办好了我通知你拿钱。”出于对邓某的信任,也出于自身的马虎大意,孙女士完全相信了邓某的说辞,也未坚持讨要收据。
事实上,所谓的“开发商签字”等手续全是邓某杜撰的,他的目的就是拖延时间并找人冒领意向金。邓某找来自己的女朋友顾某,让其冒充孙女士拿着收据去财务部取钱。而顾某去取款的当天,财务人员由于疏忽并未查验顾某的身份证,使得顾某轻易取走了2万元意向金。1个月后,迟迟没有拿到退款的孙女士来到售楼处要钱,才使得真相大白。
■法官说法
相比以往常见的完全虚构某个身份进行诈骗的手法,近年来,“业内人”设套诈骗的情况增多。保险公司业务员虚构保单骗保费;汽车4S店员工伪造公司活动券假报销套现;房地产集团后勤部员工以介绍绿化养护业务为由骗取钱财;程序员利用管理系统漏洞骗取仓库货物等诈骗案件时有发生。惠山法院法官归纳认为,这些“内鬼”大都有相关行业经验,熟知行业规则和漏洞,又具有正当合法的行业身份,不易被怀疑追查,所以诈骗手法更为专业,作案更具迷惑性。2010年,惠山法院审理的诈骗案中,“业内人”设局的有7件,占18.9%,2011年该比例为26.6%,2012年又提升至29.6%。
看对象:瞄上“特殊”人群
2009年4月,网名“美丽”的孙丽通过QQ认识了一个叫“风过无痕”的男子,一来二去,两人在网上打得火热。“风过无痕”告诉孙丽,自己叫丁强,今年30岁,是“海归男”,有自己的公司,开奥迪车,因为感情不和,已经跟妻子离婚。“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黄金单身汉吗?”年过三十依然独身的孙丽动了心。2009年7月,两人第一次见面后,迅速“坠入爱河”。之后的一年半时间内,丁强以各种理由频频向孙丽借钱。由于对丁强的身份深信不疑,孙丽一次次地将自己的收入打入丁强的银行卡,甚至向朋友借钱来满足丁强的要求。可实际上,这个所谓拥有自己公司、开奥迪的“海归男”丁强,只是一个锅炉工,早已娶妻生子,年收入仅2万元。最终,丁强以诈骗罪锒铛入狱。
2012年5月,小莉的丈夫大刚因为寻衅滋事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1个月后,眼看着和大刚一起被抓的其他人已经被放出来,而大刚“还在里面”,小莉慌了,到处打电话,想托人找关系把大刚“弄出来”。这时,老乡刘某站出来拍起胸脯:“我来想办法,问题不大,就是要花不少钱。”一听有“门道”,小莉喜出望外,第二天就取了11万元交给了刘某。打那以后,小莉天天给刘某打电话,询问事情进展,可得到的永远只有一句:“事情正在办。”过了没几天,已经心生怀疑的小莉却接到了刘某的电话:“再拿5万元来,可以帮你搞成无罪释放!”无罪释放,这几个字再次取得了小莉的信任,她二话没说,又给了刘某5万块钱,可之后,刘某又开始以“事情正在办”答复她。等到7月中旬,小莉见到被判缓刑回到家的大刚,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
■法官说法
“虽然近年来网络诈骗现象的增多,使得受骗对象存在不确定性,但分析近三年的受害者情况,我们发现,上当受骗的对象却相对集中,有较强的群体特性。”朱杰焰说,一方面,相对于其他人群,老年人、青少年等特定群体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虽然对电信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等案例有所耳闻,但依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未婚女性、犯罪嫌疑人亲属等特殊群体,具有“摆脱单身”、“为亲人脱罪”等迫切心理,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乘虚而入,实施诈骗钱财的行为。
防范诈骗
三管齐下
诈骗属于智能型犯罪,犯罪分子对骗局通常精心设计,形形色色的诈骗陷阱极易使人上当受骗。那如何才能远离这些陷阱,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呢?惠山法院法官认为,防范诈骗犯罪应三管齐下。
一是摆正心态,增强防骗意识。在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通常是利用人们盲目、轻信、愚昧、贪婪等人性弱点实施诈骗。所以,广大群众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不要贪图小利,受他人“巨额利益”诱惑,更不要迷信法外特权,相信他人所谓的“门路”、“关系”,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才能不上当受骗。
二是广泛宣传,震慑犯罪。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选择典型案例,加大司法宣传力度,向社会公众宣传近年来诈骗犯罪的作案方式、识别方法等。如针对以“帮人实现取保候审”为名实施诈骗的情况,向公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等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宣传有关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使其了解有关刑事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的相关法律和操作程序;司法机关利用送达时机,加强对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家属的法律释明,提高防范意识。
三是加强监管,堵塞行业漏洞。物流、房地产等行业应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健全相关制度,规范行业发展,堵塞源头漏洞。应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净化网络风气,规范网络秩序,相关网站也应切实尽到过滤审核义务,采取加密措施保护会员个人信息,防止网络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司法机关应加强司法公开力度,使当事人通过正当司法渠道了解案件进展,确保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相关知情权,防止其“病急乱投医”。